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 戴定一
中国冷链标准蹒跚起步,地方性标准不断涌现,作为冷链标准制定的主体之一,相关企业也积极的参与到冷链标准的制定中来。但是,面对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冷链市场,如何把握冷链标准的起点,建立正确的冷链标准体系,加速冷链标准的进程,全面推动中国冷链的发展?带着一系列疑问,中国 物流招标 网的记者专程采访了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戴定一,为我们解析中国冷链标准的制定工作。
记者:冷链物流的标准是行业比较关注的问题,您认为现在中国冷链标准的发展处在哪个阶段?
戴定一: 冷链物流刚刚开始发展,作为体系的基础建设来讲,冷链标准也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冷链涉及的技术标准可能之前就有过一些建设,比如说冷冻技术的、卫生的、物流操作的标准,这些都是冷链物流标准中的基础部分。
冷链标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标准,它主要是由商务部、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制定的,属于必须执行的技术法规类别;一种是推荐性标准,它主要是由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标准委员会等制定的。
如果发生了纠纷,应用这些标准时应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一、按已有法规执行;二、如果法规没有讲到,按双方协定的合同执行。因为合同是不能违背法规的,它也是一个约束双方的特殊的法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 三、如果合同中也没有做出约定,就按照行业惯例或者国内国际标准来执行。所以,行业标准在这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为行业的发展建立起必要的壁垒,避免无序竞争;其次能够提高效率;第三,它有利于处理纠纷,保护双方的权利,概括来讲标准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也很重视这件事情,这几年,国家在食品药品的监管方面加大了法规建设和行政监管的力度,相应的,配套的技术标准也应该更加的丰富完善。
记者:现在关于冷链标准行业内存在两种声音,有的说行业标准要尽快完善,有的说标准是随着操作的规范化逐渐形成的,而不能是从上到下来制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戴定一: 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双向互相促进的过程。首先,标准是对成熟技术的概括和总结,如果技术尚处于创新和萌芽阶段,是不可能形成完善的标准的。其次,标准有利于技术和产业的成熟。在标准没有完全形成体系的时候,产业也是不成熟的,但是如果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用标准的意识和方法去规范和引导,就会加速产业的成熟。所以,我认为,在产业没有成熟之前,也要有标准的意识,能制定的尽量制定,不完善的也可以逐渐去更新升级,而不是坐等产业成熟之后再去制定标准。
我们应该看到标准的引导促进作用,同时也应警惕标准不要去扼杀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一个产业的创新与活力与它的标准化是存在矛盾的,如果过于强调标准化绝对化就会扼杀创新,如果过分强调创新,没有行业约束,则会造成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因此,缺少了成熟的规范产业也是不能发展的,我们需要在两者间掌握平衡。因此,我们的标准不是绝对的标准,而是相对的标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前进的标准,我们会始终用一种标准的理念去推动工作的逐步成熟,而又不扼杀它的创新性发展。
记者:中国冷链刚刚起步,市场竞争仍不成熟,在这一基础上制定标准,起点应该设在哪?
戴定一: 这涉及到企业怎么来理解和应用冷链标准的问题,我们的物流标准体系是这样的,整个物流标准分为四个部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信息标准。其中服务标准是核心,因为物流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所谓的标准都应该围绕物流服务来展开。正如我们过去的标准是主要是围绕产品质量这一核心展开一样。在我们的服务体系中,服务质量是核心,在确保服务质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必要的装备、流程、监管、信息以及人才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去追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因此,服务标准是核心。有了这一理念之后,我们就知道原有的标准是否够用,是否需要修改和创新,没有服务的创新就没有其他标准发展的根据。首先要有冷链服务标准,然后才有冷链的装备、人才、单证、操作等相应的标准。现在,在我们的标准体系里,首先要界定的是究竟有哪些冷链服务和物流服务的创新,然后再来看相应的缺少什么标准,所以冷链服务标准是第一层次的框架。
冷链服务标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单一温度为控制,目前有冷冻和冷藏两个标准服务正在制定中。冷冻以 -22 °为控制点,冷藏以 8 °为控制点。另一类是以商品为控制,如瓜果、水产品、冷冻肉等。这一类服务是以产品来命名的,温度可能在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变化,产品在运输阶段、仓储阶段分别控制在什么温度,如何控制、测量、配送、装卸,都相应地有温度偏差和技术的说明,这就构成了某类物品的标准服务。
冷链服务的标准有三个要素:一、明确温度控制点;二、规定物流过程中出现的温度误差,因为整个物流操作过程不可能始终保持恒温,在装卸、开门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偏差,只要规定好,这个误差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这些数据要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保证科学的依据。三、规定温度如何测量和记录。例如,物品是测表面温度还是测中心温度;车辆的温度是测量出风口还是回风口;多长时间测量一次;这些数据是自动测量的还是人工测量的;是怎么记录的;是否可查询等等。把这一些列环节规定好了就能构成标准服务,这个标准服务就是要使供需双方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承诺或要求。
我们把两大类标准冷链服务和它的三个要素规定好之后,才有利于各种各样标准化的冷链服务创新。创新要以实践经验为依据,把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使用数量多的一类先制定出来,就形成了若干标准服务。一旦标准服务界定好了,我们再来看由标准体系派生出来的其他标准需不需要修改,如果原来的能用就直接采纳,如果不能用我们再去修改或者重新制定。
记者:在新标准制定的同时,如何协调冷链行业原有的基础标准?
戴定一: 服务标准是衡量其他原有标准是否陈旧的核心依据,判断一个标准是否陈旧,要看它是在为哪一类物流服务,找出标准陈旧的原因,如果它不能保证温度致使温度出现了偏差,我们可以对它进行修改。但如果说仅仅用国外的标准来衡量,或者因某些高端客户的需要来制定全国标准,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不是全行业都需要的标准。我们也不会花费人力物力去制定只有个别人个别企业需要的标准,有些企业会从自己的客户和市场的角度去提议,这是个别形态,不能代表全国的普遍情况。
记者:在冷链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企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标准的推行对企业有哪些具体影响?
戴定一: 企业是起草冷链标准的主体之一,相关的冷链物流服务商、冷链技术装备商以及一些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已经参与到标准的起草中来,我们也会到一些企业去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这方面的意见,把思路和框架确定下来,再进行多次讨论,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是合理有效的。
在一个产业没有成熟之前,就用标准的方法和理念去进行推进和引导,本身就是一个规范的方法论。问题不在于我们推出了多少标准而在于我们要尽量让它成为一个标准服务,用这些标准服务来为不同的客户服务,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当客户需要运送货物时,他会从社会上现有的标准服务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而不用花很多力气去研究,这样就能够大量节约社会成本。凡是经过工业化阶段的社会,在这方面都是很成熟的,我们国家没有经过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信息化社会,就需要我们制定标准来对产业进行引导,实际上只要把温度点、误差控制范围和测量记录三个要素规定好了,就是冷链服务标准化了。意义不在于标准的多少,而是在于用这种思路和理念去规范混乱的市场秩序,去引导供需双方的行为从而减少社会的交易成本,也使市场竞争更加有序有效。
记者:中国冷链标准的制定是否借鉴国外的模式?
戴定一: 一般来说技术标准需要有大量的科学实验做背景,比如说冷冻肉究竟保存在 -22 °、 -23 °还是 -24 °最好,是需要有大量实验来证明的:试验结果证明冷冻肉保存在 -22 °是成本最少效果最好的,如果保存在 -23 °就会造成成本的增加,效果却可能不是很明显,如果保存在 -21 °,成本是降低了,但是危险性也会明显增加。目前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数据积累,做这方面的实验成本也是很高的,这时,我们要尽量采取国外成熟的实验数据。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承受能力,如果标准订的过高,造成物流成本的大幅上升,这种标准就会形同虚设。所以我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意见,略高于现有水平,以这样一种思路去制定和引进技术标准。我们制定的标准要有利于百姓的生活和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能脱离实际。
记者:冷链行业标准在什么时候有望得到完善和全面推行?行标的推行需要哪些方面的协调监管 ?
戴定一: 标准全面完善和推行的过程不完全取决于标准本身,而是取决于国家监管力度和产业集约化程度这两个要素,这是决定产业能否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重要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努力,才能使标准逐渐的成熟和完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难度还是不小的,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国情。首先,中国食品产业的集中化程度比较低。集约化就是要集中生产来满足分散消费的需求,这需要一个过程;其次,这跟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有关,中国人不愿意吃标准化的食品,所以我们很多标准化快餐都不是很成功,这是由中国文化决定的。国外没有吃鲜肉的习惯,他们会把鲜肉冰冻过之后再食用,而中国人会认为冰冻过的不新鲜,实际上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明冰鲜以后的肉更卫生、营养更丰富,这些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改变,不是我们做标准的人所能扭转的,我们更看重的是用这样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去推动产业逐步标准化、规范化,而不是去规定一个很清晰的目标,也没有必要去规定这样一个目标。
标准的推行和监管一直是个难点,对于冷链标准推行来说,首先,我们会跟国家监管部门配合,以保证政府的监管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其次,我们会非常关注集约化程度比较高的产品和领域,一些分散生产分散消费的产业不适宜用统一的标准,而在一些集中生产分散消费的产品领域,如牛奶、冷冻肉、速冻食品,就有很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我们要在那些生产方式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领域里将标准先行推进,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要有相应的推动行业资质认证的措施,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行业协会都会设有门槛以确保进入某一领域的企业、人员、装备达标,这就需要有龙头企业和第三方认证机构,能否形成一个公认的认证制度,这一点也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作为物流行业的权威专家,请您从宏观的角度归纳一下中国冷链产业未来的走向?
戴定一: 冷链这几年之所以受到关注来源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支付能力强了,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提高了,使得对冷链服务的需求开始上升;其次,一个产业的集约化、规范化程度是新技术和新标准能够得以贯彻实施的很重要的前提。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大企业越做越大,竞争的企业数目会减少;二是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控制、引导、组织作用越来越显著。政府直接关注中小企业,那只能解决就业问题不能改善产业的规范化程度,一个产业的规范化是靠大企业来推进的。这是一个产业化的规律,现代物流也是伴随着产业的集约化工业化程度在逐步改善的;最后,在冷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政府下决心去改变、推动行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推动冷链物流发展的真正动力要归结为中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以及产业的工业化、集约化程度。
现在社会各方都很关心冷链物流的发展,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我希望社会在关心冷链服务过程中,更关心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一、冷链服务的创新是标准体系的核心,究竟什么服务是冷链的标准服务,应该由冷链服务来推动冷链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二、要密切关注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关注龙头企业在产业中的组织协调控制能力,毕竟龙头企业是推动冷链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最重要力量。三、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冷链物流的发展,加强立法和监管。这些都是冷链物流和标准化建设的基础,而不应过分纠缠于具体标准的争论。我们希望通过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关心努力共同促,加速冷链物流发展的步伐。
被采访人简介:
戴定一,中国物流与 采购 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任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1947 年 8 月生于上海。 1984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专业,获得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和市场监测、分析、预测以及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等领域工作,曾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和内贸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