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一端是成千上万的农民、企业,另一端是13亿人的餐桌,安全事关重大,而流通链条的交叉性复杂性却使监管变得极为困难,致使食品安全一次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冷链体系的兴起曾一度被认为改善食品流通安全的良方,冷链物流确实不负众望。冷链体系的建设及其对食品安全的贡献我们必须给予肯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审视这个链条本身,审视冷链的脆弱之处,去分析食品品质、安全与冷链断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主持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培军
观 点:“不同的温度带流通”是食品加工和配送的核心概念,也是食品安全的基础。若保证千万种不同温度要求的食品经过生产企业、物流分配、零售业态的交叉组合,最终实现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食品品质是稳定的安全的,就必须严格要求食品流通各交叉组合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温度的一定限值,任何一个断点的出现都会带来品质的降低及食品安全隐患。 从硬件设备到冷链环节、从人员意识到操作流程、从工厂到终端,断点在链条的每个环节都是可能出现的,断点到底出现在哪,自有嘉宾评述。
湾仔码头中国区总监 罗彦
观 点:作为食品企业,从行业投诉的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出冷链断点的端倪,以前产品中存在异物和发生变质的投诉现象基本各占一半,目前,存在异物的投诉率已经大幅降低,但产品变质的投诉却仍然居高不下,原因很简单,流通温度控制不过关,甚至在三、四级市场冷冻条件根本无法得到保障。比如,超市冰箱等硬件是否过关?消费者自身是不是也有问题?其实,消费者也是需要教育和培训的,应该帮助他们提高鉴别食品质量的基本能力。虽然造成品质受损的不是生产者的问题,但为何我们仍然关注冷链的断点呢,因为消费者的最终投诉都会反映在对生产企业品牌的影响上,这是作为生产企业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福建永辉集团生鲜总监 张代斌
观 点:在这个问题上,商超企业与生产企业有着同样的困惑,食品安全同样对商超信誉带来损坏,我们必须在过程中严格要求,避免企业信誉损失。如何去发现这些冷链的断点,需要商超企业从多方面去考虑,人员、思想、流程和设备等等,从多方面进行投入管理。商超与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的衔接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就是需要上下游之间建立共赢的思想,共同去改进,加强信息交流,将1天配送一次改为2~3天配送一次,减少高频次多点配送对货物品质造成的损害,商超门店也必须加强自身的存储设备和能力。
北京时代商联副总经理 刘群龙
观 点:在现有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冷库存储、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终端销售,每一段的内部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收发货物的衔接点上,从而造成了链条的断裂。冷链物流不同于常温物流就在于它的整个过程需要温度控制,不能超过一定限值,收发货物环节同样需要严格的温度保障,现有很多收发货物场所、流程根本无法满足要求,需要我们去改进,缩短收发货时间、按订单在库内分捡,尽量改善优化操作流程。
康新物流(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翔
观 点:食品供应链很复杂,出现断点不可避免,但最重要的还是思想层次上。流通过程中可能会有问题,超市在个别方面可能也会有问题,最终导致食品的外观看出现瑕疵,假若消费者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不购买这样的产品,超市一定会自觉的规范内部冷链管理,严格对上游供应商的要求,进而也就不会出现二次冷冻和品质投诉的问题了。这就是一个意识的问题,一个冷链知识普及的问题,行业内的企业在搞清自身职责的前提下,也需要看到这点。
天津英鹏食品配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柴欣欣
观 点:一次次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非常心痛,更加剧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恐惧。如何让消费者建立起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大的方面讲是一个政策标准问题,政府需要出台严格的冷链标准,加强对食品冷链的监管,这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