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容易发炎,使用抗生素之后会在牛奶里有残留。所谓“无抗奶”是相对“有抗奶”而言,指不含抗生素的牛奶。“无抗奶”看来真是消费者的福音。
且慢,检索新闻后,发现对“无抗奶”的解说五花八门——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NY5045-2001)规定,抗生素“不得检出”,“无抗”标志确实显得没有必要。而《鲜乳卫生标准》(GB19301—2003)则要求,鲜乳中的兽药(包括抗生素)残留不得超过有关标准。有业内专家就此认为,所谓“无抗”,也就是指抗生素不超过法定限量值。这就让人糊涂了——“无抗奶”里到底有没有“抗生素”?是商家玩的噱头,还是高品质的保证?
更让人担心的是,市场上的有些“无抗奶”是“解抗奶”——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说:为遮掩生鲜牛乳中的抗生素,可能会添加β-内酰胺酶,成为“虚假的无抗奶”。它不属于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添加属违法行为,且对人体危害巨大。据业内人士称,这次叫停“无抗奶”就是因为“解抗奶”的作祟。国家权威机构久不作为,才让“无抗奶”、“解抗奶”概念混乱,莫衷一是。
显然“无抗奶”和“解抗奶”的品质判若霄壤。作为无抗奶旗帜企业的光明理应理直气壮,回击“解抗奶”的传言,但光明的说法并不令人信服——据光明乳业对外事务主管张夏子称,“8年前,光明乳业开始采取国际通用的检测设备和方法,对原料奶和成品里的抗生素残留进行检测,确保光明乳业上市的所有乳制品抗生素检测为阴性”。但未回应牛奶是否添了解抗剂。(新民网5月7日)“抗生素检测为阴性”,不等于“无抗生素”,那仅是符合国家要求的最低标准?拿这个来做商业噱头,不是有误导消费者之嫌吗?光明因何没有像广告中那样正大光明地说“没有抗生素”呢?这实在无法让消费者放心。
在这个背景下,六部委的叫停令颇为蹊跷。早在2002年,光明推出“无抗奶”时,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就表示,有商业炒作之嫌。叫停令里所称:“近期”有企业在宣传“无抗奶”,这个“近期”,有8年了!
如果“无抗奶”是一个营销噱头,那就是在误导消费者。何以国家各部委衮衮诸公缄默了8年,让老百姓做了8年的冤大头?如果“无抗奶”品质过硬,一点抗生素都不含,而不是“检测不出”,那么国家为何因为“李鬼”——解抗奶而叫停无抗奶?这是“错杀忠良”。
但令人遗憾的是,奶业“标志闹剧”不断,背后是奶品两大企业阵营的博弈——巴氏奶阵营(代表企业是光明、三元等);常温奶阵营(代表企业为伊利、蒙牛)。2004年国家出台“禁鲜令”:禁止在产品包装上标志“鲜奶”;2006年国家规定由奶粉勾兑而成的复原乳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标志。据说本次“无抗奶”事件跟上两次一样,也是一场业内博弈。
一包无抗奶的意外死亡,却揭示出我国的食品监管体制的漏洞,商家的“概念营销”,甚至奶业寡头们的博弈。食品添加剂关乎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是不容许“试错”的,不能让奶业的标志闹剧没完没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