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寒冬,百事可乐依然出手阔绰。据外电报道,百事将以60亿美元巨资出手抄底最大的两家瓶装厂,计划借此缩减2亿美元成本。令外界惊觉百事仍非常有钱的同时,也反映出瓶装厂的掣肘已成为这位饮料巨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显然,在百事看来,目前形势下重拳收购其他品牌,还不如脚踏实地、由上至下揭起生产和通路的重整,缩短战线顺利过冬。
在中国,百事也同样拉开整合大幕,悄悄将去年挂牌转让的福州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64.1%股权纳入旗下,提升话事权。采取同样策略的,还有老对手可口可乐。
每年将节省2亿美元成本
按百事总部公开披露的计划,其将以约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它股东持有的百事瓶装集团(Pepsi Bottling GroupInc.)和百事美国(Pepsi Americas)两大装瓶企业股权,收购方式以现金加股权进行。
百事打算以每股29.5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收购尚未持有的PBG股权,另以每股23.27美元现金加股票收购Pepsi Americas股权,出价分别比这两家公司上周的收盘价溢价17%.据彭博信息数据,百事目前已持有PBG33%股权,在Pepsi Americas的持股比率为43%.
百事称,若成功收购这两家装瓶公司,将有助于百事精简制造和配销流程,缩短从生产到营销新品所需时间。百事评估,这项并购每年可省2亿美元成本,每股盈余可望提高15美分。另一方面,百事借此可望掌控约80%的北美软性饮料配销量,这无疑为两乐在北美大本营持续多年的恶战争得更多胜算。
百事此番数十亿元并购,关键点在PBG身上,这部分瓶装厂业务恰恰正是10年前从百事可乐分拆出去单独上市的生产销售业务。其时,百事的目的是把装瓶资产自母公司资产负债表移除,轻装上阵,可以更专注于软饮料本身新产品市场的开发。
然而,目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百事可乐主席兼CEO卢英德承认,愈来愈多消费者改喝水、果汁和其它不含二氧化碳的饮料,百事的营运因而受挫,希望在3年内节省12亿美元的成本。整体饮料市场的收缩,令产业链上瓶装厂的成本控制空间突显出来。
百事和可口可乐原来的分销模式几乎同出一辙,非控股的瓶装厂遍布大小城市,由瓶装厂负责产品生产与分销。在中国,情况也一样。由两乐直营的浓缩饮料生产厂把浓缩糖浆卖给合作的装瓶厂,再由装瓶厂添加水和其它成分,稀释过的饮料分装入瓶,再分销到终端。由于瓶装厂多为合作方主导管理,在人员、广告、营销策略上难免出现意见分歧。而且,瓶装厂这个产业链往往是费用支出最多的环节。
与可口可乐曾经的中粮、太古、嘉里三大集中合作瓶装厂伙伴不一样,百事之前中方合作方身份更多、更复杂。这令投资初期,百事谨慎地把瓶装厂定位为合作企业。1994年,百事在上海成立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才使之在中国的业务与投资发展融为一体,逐步完成对每个罐瓶厂的投资参股改造,从而建立直接营销能力,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然而,由于各厂间股权与利益方不同,全国20多个瓶装厂的协调管理还不是一件易事。为此,百事还成立了隶属饮料工业协会的罐瓶厂协作会,由各罐瓶厂作为理事单位,各厂总经理为理事。这个框架的建立,目的是确保各个罐瓶厂不跨区销售产品,以维护百事在中国的整个价格体系不因各方利益遭受冲击。但该维护措施后来也引发瓶装厂合作方一连串的反弹,一定程度上令瓶装厂的矛盾突显出来。
两乐中国合力大收编
百事CEO卢英德认为,需大幅改革配销系统才能继续成长。此举被投资界认为这是其2006年上任来最积极的一个举动。
百事中国市场上生产和通路系统的重整,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百事可乐(中国)新闻发言人21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百事在中国有22个瓶装厂,有合作、合资和独资几种方式。虽然未透露在华独资瓶装厂的比例,但证实百事已经福州百事可乐瓶装厂上实现控股。去年10月,百事在中国第一批瓶装厂之一,福州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64.1%股权公开转让,转让底价7663.82万元。其时,外界认为这是百事重新整合瓶装厂控制权的关键风向。接盘这部分股权后,百事从原来的持股17.1%,一下提高到81.2%的控股地位。
瓶装厂控股权上的努力,老对手可口可乐与百事的方向是一致的。近两年,可口可乐加大渠道主导权的动作频频展现。先是2006年购入瓶装厂合作三巨头之一嘉里股权,实现对华中瓶装厂的控股。2007年,又以北京瓶装厂与中粮可口可乐换回了成都、哈尔滨、昆明、太原、武汉、吉林共6家潜力市场装瓶厂的股权。从市场版图上,可口可乐主导华北和西北地区的话事权。今年3月,哈尔滨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9.7%的国资股权公开挂牌,无疑又成为可口可乐增大控制权的机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