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色素命运一波三折
“茜栀千亩,亦比千乘之家”,《齐民要术》记载了人们种植天然色素原料茜草的场景;公元前4世纪人们已经开始在葡萄酒当中进行人工着色,公元前150 0年埃及人就开始使用着色剂⋯⋯作为被人类最早使用的添加剂之一,
天然色素的地位却在大工业时代到来后受到了巨大冲击。天然色素不稳定、颜色不鲜艳、产品成本高、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不易调配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人们开始不断寻找更稳定、颜色更鲜艳、成本更低的着色剂。随着化学工业和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人工合成色素逐渐被催生出来,并在食品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毒副作用成合成色素发展瓶颈
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色调多样⋯⋯合成色素的优点不少,但却存在致命的缺点——具有一定毒性。这些毒性源于合成色素中的砷、铅、铜、苯酚、苯胺、乙醚、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对人体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工作,开始对食用色素进行全面评价与控制。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合成染料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或导致其他肝、肾、肠胃等疾病的毒性或毒性嫌疑。出于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国家通过制定食品法规,在限制其用量和应用范围的安全性管理条例下,淘汰了大部分的化学合成色素,只允许小部分合成色素仍可使用。我国对合成食用色素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如合成色素的纯色素含量不得低于85%〜99%;1kg合成色素中砷的含量应在1mg以下,铅在10mg以下,铜在20mg以下;每10 0g色素中,苯酚不应超过5mg,苯胺不应超过4mg,各种氯化物不应超过0.5%等。这些规............................
【要阅读全文点击订阅杂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