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联系我们 fenge2
logo
虚位以待
 当前位置 您当前所在位置:食安中国 > 技术前沿 > 添加剂类 >

我国L-苯丙氨酸生产前景看好

时间:2008-03-03 11:16来源:* 浏览次数:
L-苯丙氨酸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重要氨基酸,人和动物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属于八种必须氨基酸之一,也是生物体内合成酪氨酸的重要原料。L-苯丙氨酸的最重要用途是与L-天冬氨酸合成二肽产品阿斯巴甜,此外还用作营养强化剂、氨基酸输液和复合氨基酸制剂的成分
电子杂志      L-苯丙氨酸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重要氨基酸,人和动物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属于八种必须氨基酸之一,也是生物体内合成酪氨酸的重要原料。L-苯丙氨酸的最重要用途是与L-天冬氨酸合成二肽产品阿斯巴甜,此外还用作营养强化剂、氨基酸输液和复合氨基酸制剂的成分。

    当前,全球L-苯丙氨酸的需求量在1.5万t以上,主要生产企业有美国孟山都、日本味之素、韩国大象公司等。美国是世界L-苯丙氨酸的主要消费国,消费量约占世界需求量的一半,其次是西欧和日本。西欧的L-苯丙氨酸主要供Euro-Aspartame公司生产阿斯巴甜。

    2005年我国L-苯丙氨酸的生产能力约为400t/a,主要企业有浙江亚美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科苑股份有限公司、平顶山易元制药有限公司、新疆伊宁复祥生化公司、江苏武进市牛塘化工厂等。

    2005年我国L-苯丙氨酸的需求量约为3500t,其中医药行业约需500t,合成阿斯巴甜约需3000t,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L-苯丙氨酸工业化生产工艺有两种:酶法和直接发酵法。酶法工艺相对简单,但酶活性易受影响,需要特殊的氨基酸做氨基供体,并需要添加前体化学物,生产成本较高。这些因素限制了产酸率的提高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淘汰了酶法生产,而改用直接发酵法。直接发酵法省略了酶法生产中的酶促反应工艺,节省设备和原料投资,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20世纪80年代,阿斯巴甜生产技术课题曾被列入我国“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等重大科研攻关计划,但由于缺乏原料L-苯丙氨酸生产技术,且进口价格昂贵,导致阿斯巴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至今还没有形成阿斯巴甜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及其广泛应用。与此同时,L-苯丙氨酸生产技术的研究也受到关注:复旦大学采用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获得了高产苯丙氨酸菌种;中科院成都生化所研究出肉桂酸酶法工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了发酵法生产工艺;南京工业大学开发了海因酶法工艺。从事L-苯丙氨酸研究和开发的单位还有军事医学科学院、西北大学、江南大学等。尽管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仍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但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仍然为我国发展L-苯丙氨酸产业带来了技术支持和产业希望。据悉,内蒙古一家企业拟建设3000t/aL-苯丙氨酸的项目,2006年已进入项目可研阶段。

    我国甜味剂消费市场旺盛,且L-苯丙氨酸的生产与应用才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每年约消耗760万t蔗糖,若其中的5%以阿斯巴甜来代替,则需L-苯丙氨酸约1300t。据专家预计,未来5年我国L-苯丙氨酸的年需求量将超过5000t,大力开发和完善L-苯丙氨酸的发酵生产技术和工艺,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对促进我国阿斯巴甜的生产与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并不对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也不对相关资料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分隔线----------------------------
fenge6
社区
kuang
 新浪微博
fenge6
 新闻24小时点击排行
fenge6
 《食品安全导刊》专区
刊号:CN11-5478/R 国际:ISSN1674-0270
2014年5月刊
杂志订阅
在线投稿
杂志刊例
2013-03
2013-1~2
2012-12
更多>>
fenge6
关于网站 | 申请链接 | 广告服务 | 媒体合作 | 意见建议 |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