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鹿“ 三聚氰胺”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再到近期思念 、三全的“细菌门”,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似乎总是离不了那些行业龙头企业。“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有一部分也演变成标准之争,涉及国家标准大大低于国际标准、内外标准有别等问题。此次速冻食品“细菌门”也陷入了有关标准问题的舆论漩涡。(《经济参考报》11月23日)
陷入“细菌门”的思念食品有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按照国家目前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水饺中确实不得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按照新的即将生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被检出有问题的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是达标的。在食品安全信任危机遭遇挑战的当下,速冻食品安全标准“开倒车”无疑又让公众倒吸一口冷气。
事实上“国家标准开倒车”的现象公众并不陌生,前一段时间“中国乳业标准全球最低”的新闻就引发无数争议,有业内人士爆料称去年新修订的乳业标准中允许常温奶存细菌,这是历史的退步。按理说社会越来越进步,科技手段越来越先进,有关标准的制定应该越来越严格才对,为什么常常出现“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现象?被企业利益绑架无疑是重要原因,新乳业标准的修订中,口口声声为奶农利益着想,其实维护的还是乳制品企业的利益。在权衡“公众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标准的制定者很容易把屁股做偏,忽视公众的健康。而普通民众,在标准制定的问题上又没有话语权,无法与标准制定者抗衡。
忽视民众健康,全力以赴维护企业利益,食品安全的标准自然会越来越低。据了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仅为23%,如我国允许的“农残”量要高出美国数倍,有危害的“植物奶油”在我国没有强制性的限量标准,我国的原料奶每毫升含菌量200万个的标准得不到国际承认。“中国标准”成为食品安全问题挡箭牌的趋势似乎越来越明显。
今年4月初,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发布报告称,雀巢等知名品牌的婴儿食品中含有砷、镉、铅等重金属,婴儿每日进食2次雀巢米糊等食品,砷吸入量会较单独喂母乳高50倍,镉高150倍,铅高8倍。4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通报称,该类产品重金属含量并未超“中国标准”。再往前看,2010年7月,媒体报道称,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玩具泥胶的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及从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对苯二酚,引发恐慌情绪。随后,中国国家药监局通报称,特丁基对苯二酚的含量没有超过“中国标准”,而聚二甲基硅氧烷则因无相关标准暂无法检测。
和“国际接轨”一度成为国人的口头禅,有意思的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的国家标准非但不与国际接轨,反而一降再降。过低的国家标准更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更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数据表面增长,而伤到骨子里的确是民众的身体健康。在“中国标准”的庇护下,越来越多的问题食品光明正大地进入了百姓的厨房和餐桌。
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好标准?标准的制定固然要受到生产技术和客观国情的影响,但是,在标准制定的价值立场上,只有真正为百姓利益服务的标准才是正确的标准,才是合格的标准,标准也才有“衡量事物准则”之效用。如果标准制定时,在价值立场上首先考虑的是政府和企业利益,民众利益被忽视一旁,这种思维影响下的标准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好标准。
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中国标准”,现在是不是到了该反省的地步?中国加入WTO已经十年了,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中国标准”也不能一直再低水平运行下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