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速:一夜之间铺天盖地
自养生保健类图书的信誉降到谷底,被读者抛弃之后,取而代之的是讲述食品安全的图书。本报记者昨天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看到,挂着“健康饮食”标牌的书架就有3个,其中直接讲食品安全的图书就有《家庭食品安全使用手册》、《家庭食品营养与安全手册》和《家庭食品安全全书》等不下十种。
记者注意到,此类图书如《餐桌上的危险》、《范志红谈怎么吃最安全》、《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和《食品安全知识读本》,绝大多数是近几个月内出版的。人们最新关注的“食品添加剂”事件和“瘦肉精”事件,在这些书里全都有。记者了解到,一些出版社目前正在加紧编写有关识别“毒胶囊”的图书。“图书关注现实”之神速令人咋舌。
“现在是食品安全类图书销售的火爆期。”博库书城企划经理朱兵昨天对本报记者说,现在书店对这类图书的需求量很大。据介绍,差不多从去年“瘦肉精”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起,食品安全类图书的销售便直线飙升,呈现供求两旺的态势。“这说明现在出版社抓选题的能力非常强,当然,读者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求获得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
记者在探访时遇到读者孙先生,自称“对食品缺乏安全感”的他,一口气买了《现代家庭食品安全实用指南》和《餐桌上的危险》等两三本食品安全类图书,“买回去慢慢看,也给自己壮壮胆。”孙先生说。
探究:不同版本相互矛盾
因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有时对一种食物的安全性也没有一个权威说法,所以食品安全类图书的应运而生,多少可以缓解读者对自身安全的焦虑。但问题是食品安全类图书是否就一定安全可信呢?
本报记者在书店现场探访时发现,有一些图书从章节到内容都堪称翻版――先介绍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再介绍“食品添加剂真面目”等,随后分门别类介绍各种食品的挑选“攻略”。不仅结构相同,有些“攻略”也基本上是照抄。这么多“双胞胎”、“三胞胎”出现,让人不得不对这些书编写的过程产生怀疑。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食品安全类图书总是要陷于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比如有关酸奶的食品安全,《家庭食品安全使用手册》说“饮用一杯150克的酸奶,可以满足10岁以下儿童一天所需钙量的三分之一”,强调酸奶对儿童有益。而《家庭食品安全全书》则说“婴儿最好不要喝酸奶”。
这让正在挑选书的顾阿姨犯难,“家里小孙子刚4个月,看了前一本书觉得酸奶既然是钙的良好来源,还准备给小宝宝试试,后一本书就说婴儿不适用。那如果只看到前一本书,岂不是糟了?”每本书都在谈“安全”,但究竟哪种才是真正的“安全”,读者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监管:饮食图书打“擦边球”
记者注意到,这些自相矛盾的食品安全类图书,有的是养生类专家所写,有的是大学教授所写,也有出自写手和记者之手的,作者很杂。至于出版社更是五花八门,除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这类专业类出版机构之外,像中国画报出版社(《最新版食品安全选购大百科》)、航空工业出版社(《怎样鉴别伪劣食品》)这类其他领域的出版社也来分一杯羹。
有一种声音认为,要监管的不仅有食品安全,也有关于食品安全类图书。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资质作出了规定,要求作者和出版社都要有医学院背景。但是要监管食品安全类图书却有点难。
“食品安全类图书讲的虽然是‘安全’问题,但却归于饮食图书范畴,饮食本来就是众说纷纭的,自相矛盾也情有可原。所以这类图书可以说是打了一个‘擦边球’。”朱兵对本报记者说。
(责任编辑:admin)